南方集中供暖点
研究者们称,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南方不宜复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不然能源供应将面临巨大压力,并且成本高昂。
争论焦点是南方该如何采暖。部分专家认为,应采用分散供暖方式,鼓励使用新能源。有专家认为,十年后北方或将学习南方模式。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就南方冬季采暖成立课题组。其负责人表示,南方冬季采暖仍处于路径设计阶段。
根据1月初的消息,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零下3.8摄氏度,为近28年最低。
随着气温下降,中国南方供暖问题被关注,更因有媒体报道“专家称南方人习惯湿冷,突然集中供暖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引发争议,让南方供暖问题骤然升温。
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的提案《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受到媒体关注。
1月8日,张晓梅说,这几年南方省市几度冰封千里,长江流域百姓难熬寒冷冬季。
不仅张晓梅,湖南、湖北、江西、江苏、贵阳等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供暖线南移的议案、提案。
武汉市人大代表池莉说:“城市发展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应该提高,不能停留在不冻死人的下限。”
不过,多年来南方冬季集中供暖一直停留在呼吁阶段。
1月11日,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已组建南方冬季采暖课题组。隶属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低碳研究中心的该课题组负责人杨利民表示:“课题还处于调研阶段,在探讨一些可行的路径。”
历史成因
一“线”分冷暖
由政府补贴的冬季集中供暖,由一条“线”决定,已沿袭60年,如今频被质疑。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介绍,1908年,中国地学会(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在《地文学》中,从自然地理分区角度,提出将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它是中国地理气候的分界带。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时间持续较短。
这条线的初衷,是为当地建筑和农作物种植做参考。
据主管城镇供热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上世纪50年代,“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来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
这就是中国“南北供暖线”的来源。
“把秦岭—淮河线作为供暖分界线不够严谨。”华东师大陈振楼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寒冷南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冰灾。
“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需要供暖的时候就供暖,这没有任何疑义。”1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说。
试水遇阻
集中供暖遇能源紧缺
南京、杭州、武汉、扬州、南通等长江沿线城市,过去几年陆续施行部分小区集中供暖。
武汉2006年启动“冬暖夏凉”工程。2010年8月,《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修订草案)》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城市热力规划,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不过,据媒体报道,武汉“冬暖夏凉”已三次爽约。这个冬天,原定于2012年12月1日供暖的一些小区,直到12月中旬才开始供暖。
据负责供热的武汉德威热力公司项目经理凯华介绍,供暖延迟,是卡在了能源环节。武昌电厂因天然气供应短缺未能履约,后来由煤炭发电的青山电厂代为供热。
凯华介绍,中石油、中石化近期调配至武汉的天然气每日仅300万立方米,缺口上百万立方米,为保居民用气,只得大幅压缩热电厂供气量,电厂也就无热可供。
武汉市发改委主任吴清介绍,武汉非冬季每天用掉230万立方米天然气,进入冬天,每天剧增200万立方米。若是全城200多万户家庭都集中供暖,增加的天然气用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遭遇能源瓶颈,武汉并非孤例。国家发改委的杨利民介绍,根据他到南京、合肥等城市考察,部分小区暖气管道都铺设好了,但供应问题还没有解决。
暖通界业内人士、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萧评近年来也在参与南方冬季供暖的顶层路径设计。1月10日,他说,能耗是南方冬季采暖核心问题,“在南方实行大集中供暖,几乎不大可能”。
能耗难题
南方建筑不宜集中供暖?
2012年3月,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公开表态,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不然对能源消耗是个巨大威胁。
1月11日,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去年,江亿的课题组完成了“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研究结果为中国建筑总能耗画了一条“红线”:不能逾越10亿吨标准煤。
2012年,中国建筑用能总量已超7亿吨标准煤,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加到10亿,而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在10亿至20亿平方米。
他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我国南方地区城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70亿平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热,与目前比较,每年能耗要增加5000万吨标煤。
另外,南方建筑特点被认为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1月10日,中城科绿色建材研究院叶利荣介绍,北方墙体砖层厚度一般为37厘米,俗称“三层砖”;南方墙体厚度一般为24厘米,俗称“两层砖”,保暖性能更差。
同时,专家们认为,南方冬季短,投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
杨利民称,南方供暖期只有数十天,不宜照搬北方集中供暖模式,“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
建设成本
经济投入难以承受?
能源供给的限制之外,经济投入巨大,也是南方集中供暖被反对的焦点。
国家发改委杨利民介绍,现在普遍观点,南方集中供暖涉及一大笔基础投入,对一些经济基础不太好的地区,会带来不小压力。地方政府、用户承受上会有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要适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将不亚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指出,很多南方城市楼盘建造时并无集中供暖方面设计,如进行楼盘改造,成本极高。
南方集中供暖的支持者们则认为,政府应当对该项目提供类似北方的财政补贴。
张晓梅曾在提案中呼吁,由国家、省两级投入建设资金,并将供暖补贴纳入财政预算。
2010年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曾设计了一套“梯度取暖补贴政策”。按其测算,南方冬季总补贴额约占全国财政总额的2%,“应该是财政可以承受的”。
国家是否会有相应补贴计划?杨利民表示作为研究机构并不掌握情况,“国家层面应当不会作出统一规定,各地政府可能会出台一些当地相应补贴政策。”
“集中供暖政府不能给补贴。”武汉市发改委主任吴清说,武汉能享受集中供暖的毕竟是少数人,政府补贴会引发新的不公平。
南方图景
分散式采暖与新能源
杨利民认为,南方得采用适合南方特点的分布式采暖。
据统计,武汉目前以热电厂为热源的集中供热为主,另有部分燃气空调、地源热泵供热,还有约6万户居民安装了分户式采暖系统。
据报道,在南通一些小区,采用了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
江亿认为,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
他认为,这一方面节省能源,他称,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外用户经济负担也更节省,以100平米住宅为例,采用空调热泵方式,每冬季约需600元;燃气壁挂炉,每冬天1000元;集中供热,每冬季1500元。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萧评,看好新能源的应用。“你能想象,一栋建筑的玻璃幕墙可以建筑提供电力和保暖吗?”
江亿说,北方集中供暖本身存在较大沉疴。根据大量实测,北方集中供暖导致的“过量供热”造成相当于总供热量15%—30%的热损失。
在北方,早在十年前就启动了“供热改革”,实行供热量可调节,把按面积收费改为按供热量收。但由于技术、体制、机制诸多原因,“热改”成了“比房改还困难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