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海: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应用技术导则研制关键问题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暖通空调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李振海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暖通空调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李振海
个人简介:李振海,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暖通空调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参加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制冷学会,日本建筑学会,日本空气调和·卫生工学会,美国IEST,上海市制冷学会。主要研究方向: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及空气品质,通风系统及空气净化技术,长期从事该领域室内空气污染被控制及居住建筑通风系统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李振海教授在“朴勒杯”第七届中国新风净化产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摘要:
一、新风系统应用主要问题
第一,设计风量确保问题。目前主要是按照国标规定的标准设计风量,但具体实现的时候,因为涉及设计、主机及输配管路系统的风管、连接件、风口的选型等,大部分凭经验,出现问题较多。
第二,施工混乱。大部分现场发挥想象,只考虑自己的便利去施工,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不能实现设计意图,风量难以确保。
第三,风量调试混乱。有的装有可调节的阀或装置,风量达不到还可以调一下,但有的不装不调,结果就很混乱。
第四,设计方法问题。现在有很多标准,暖通空调理论都有设计原理,但是大家很少按照这个原理来设计。
第五,气流组织考虑原则欠缺。
……
很多人说新风行业现在不景气,发展不够快,我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目前新风总产值只有100亿元,装机率太低,发达地方最多也只占了5%左右。那么怎样才能把“蛋糕”做大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专”“精”,利用专业的技术和精致的服务,赢得好口碑。
二、导则编制的背景
原来的计划是2018年冬天全部完成导则的编制,为什么没有完成呢?
第一,它属于暖通行业,住宅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一般不会去设计新风系统,主机厂商、系统集成商、施工单位等自己动手,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这就成了一个行业问题。
第二,新风系统出来了以后,各个机构、团体都争着做新风标准,最后形成了80多个相关标准,虽然大部分一致,但显然也有矛盾的。问题在于基于什么标准来做新风系统。如果有一个标准,能够让大家通过简单的培训后,利用基础工具就能进行设计、做好一个统一的基准品,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导则编制的思路就是先确定框架,然后做这个系统的标准,从适用的技术到最后的验收运维,有一整套能够落地的标准。
那么,我们的研制目标是什么呢?首先是设计方法科学,其次是可否不需要调试,仅进行风量的检查,或者只进行微调,真正改变我们行业现状。
三、导则研制的关键问题
导则研制出来后,我们要求到什么地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和办法?下面是导则研制的两个主要关键问题。
第一, 系统的设计方法,要做到理论科学,实际设计又操作简便。
第二, 风量分配和设计的问题。
这是一个理想流程:按照现在正规的设计步骤,先是要进行新风量的需求计算,然后去选择系统,之后再结合建筑图纸,进行管路布置设计,然后进行管径的计算,接下来去计算输配体系的压力损失是多少,接着是怎样去做水力平衡调节,然后选择用阀门或某种装置,最初要设计它的开度(如果想做到不去调试,这些需要在设计阶段就全部想好,安装的时候就计算出阀的开度,把它调好,安装上去就可以了),接下来进行总风量及主机余压的确定,最后选择相对应的主机。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住宅建筑新风系统设计方法。
首先是居住建筑各房间最小设计新风量的计算。大家都知道,标准给的都是最小新风量,因为要考虑节能,所以需要有一个最小新风量,而下图就是相应风量的计算方法。
目前新风现状就是在风量分配装置设计的时候,大家都按照各自的经验来做,大多数都是管长和它经过的路径不一样,路径不一样就会造成风量不一样,所以不得已用路数来控制整体风量。
大家的实现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类是主管出来,然后再分支管;还有一类就是带分配器。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按照理想的设计、理想的施工,最后都能实现。
而且,我还是希望依靠几个中间阀的开度来平衡各个管路,来调节每个房间风量的不同。实现不同的风量,最好是按照最小的风量来实现。
大家明显能看到中间那个分配器加上阀是核心,只要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法放进去,然后输入每个支路多少管径,变换多少、多长的管径,就可以了。
如果通过以上这样的方式实现,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个标准的设计、施工,完美实现设计的意图,最后满足健康环境的要求。
编辑:暖立方王丹
免责声明:本文及文中图片转载自舒适家居365微信公众号,版权归原著作者/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