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AI的深度渗透让从业者喜忧参半:当设计运行可由AI指导时,专业门槛降低是机遇;但当AI可能取代部分岗位时,人力价值又该如何体现?那么,AI暖通,究竟是福还是祸?
整体来看,AI正在改变“暖通”行业
当人人忙着借助各种AI工具方便日常工作时,暖通行业已经将其娴熟的应用在生产制造、设计施工、终端运行等等方面,大品牌们纷纷发布各种以AI为关键词的通稿,以彰显自身的硬实力与引领者形象。因此我们能看到:
生产制造端,海尔胶州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AI多联机制造基地,以可持续灯塔标准已实现AI智造;美的打造的“AI灯塔工厂”正通过在研发、制造、质控、物流等环节部署AI模型,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从生产端节能降耗,深入贯彻双碳目标。
产品运行端,是“AI暖通”的几种体现,多个品牌多款产品积极面市,深度践行双碳目标,积极为终端用户服务:海尔AI物联多联机,搭载自主研发的家电行业首颗RISC-V+NPU端侧AI场景专用芯片,实现硬件性能与算法能力的双重跃升;海信中央空调推出AI低碳矩阵,其中ECO-B智慧楼宇系统2.0借助AI优化能耗,节能超10%;江森自控约克基于AI节能算法(IWE SMART Robo)的YVAE-C大容量 R32低温变频智联热泵解决方案一经推出,也深受市场青睐;天加推出HFO环保冷媒超高效离心机组及五恒空气生态系统,以区块链数据监测和全场景解决方案助力“三零”示范场景落地,践行双碳战略;TCL智能暖通重磅推出“超省系列”AI变频采暖机,以行业首发“真AI热泵”技术,划清与传统智能的界限,开启采暖设备智慧节能的新纪元……更个性、更节能、更智能的产品即将为更多终端业主服务。
方案设计端,某些设计软件已借助AI技术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施工图纸和报价,同时,AI技术还能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和建筑特点,为暖通系统提供更为精准的设计方案……在这一环节,AI正在改变暖通设计工作既复杂又耗时、严重依赖设计师的经验和通用设计标准的现状。
细节落地,“人”依旧是AI取代不了的价值
前述可以看出,当下的AI技术在暖通行业已是蓬勃发展。不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AI本质上仍是效率工具,其价值在于辅助而非主导;其次,技术应用的边界必须明确——AI能够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决策效率,但绝不能替代人类专业判断的核心价值。
如果你关注这一技术,一定看到了AI胡编乱造的捣乱事件。若此类事件出现在暖通行业,若没有人的专业作为最后的审核把关,其在实际的运用中一定是事与愿违。抛开此极端情况不谈,有人结合当下的AI技术做过相关实验,其在暖通领域的建筑负荷计算与处理堪称完美,但在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准确率只能说“较高”。而我们发现,即便是在方案设计环节,当下的AI技术仍不具备“审核”的功能,专业的人依旧是最后的“守门人”。
其实,最值得一提的是安装环节。作为行业“人力”最为集中、最能体现专业素养的环节,AI的介入势必代替人力处理更为复杂、专业的问题,尤其是格力推出的“格小力”甚至实现了终端业主的“零门槛”DIY安装,着实会让人深觉“饭碗不保”。但对于本身就具有一定专业性的人来说,这也只是一个提高效率与准确率的安装辅助工具,替代不了“人”的价值。
未来暖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与经验的深度融合。AI技术作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价值取决于实际应用方式。也许,AI融入行业既不是福也不是祸,是个必须面对的新常态。